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一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长寿之乡如皋游【原创】  

2016-11-02 11:00:54|  分类: 旅游天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长寿之乡如皋游

文字、摄影/一舟


 莫道君行早,更有早行人。25日清晨,作为如皋公益游副领队的我,当匆匆赶到人民广场时,这里早已是接踵摩肩、人山人海。在上海博物馆前,我找到了总领队六妹老师和我的搭档、领队桃桃老师。我接过六妹老师举着的蓝色“老小孩”旗帜,“召唤”着来自申城四面八方参加第三批如皋公益游的老年朋友。

 不一会儿,100多名老年朋友纷至沓来。在一号车旅游大巴前,桃桃老师负责签到,我在车上负责安排座位。七点十五分,两辆旅游大巴同时出发。一号车上,桃桃老师为大家发放吊牌,以及介绍当日的行程和景点;我挨个座位,让大家在购买保险一览表上各自签名……


▲一号车领队桃桃老师负责签到


▲总领队强强老师引导游客上车


▲一号车领队桃桃老师介绍景点

    九时许,到了东方大寿星园,一座“天下第一大寿星”铜质巨型雕像矗立在眼前。老寿星身背斗笠,慈眉善目,笑容可掬,右手拄着挂有葫芦酒壶的拐杖,左手托握着寿桃,寓意勤劳长寿。我们以此为背景,拍下了集体合影照。这里,园内芳草萋萋,佳木葱茏; 湖面波光粼粼,沁人心脾……处处蕴含着长寿文化,揭示着长寿奥秘。这里,既有有上苍赐予仙鹤的美丽传说,又有秦始皇召臣仆探寻长寿之谜的民间故事。这里,风调雨顺,人寿年丰,千百年来受惠于大寿星赐予的恩泽。徜徉在岸佛园内,你会淡泊澹定;漫步在天鹅湖畔,你心自会飞翔……



▲一号车集体合影


▲二号车集体合影


▲笔者以老寿星为背景留影(国强老师摄)


▲“摸寿石”前争先摸石添寿的老人们


▲笔者在百岁桥上留影(国强老师摄)


徜徉在岸佛园


▲天鹅湖老寿星倒影

    午饭后,大家游览了始建于南宋时期的东大街。行走在街心麻面石板路上,南宋时代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。两侧多为木榻子门店面,其后为一进三堂或四堂的宅居,并大都带有庭院或园圃街北人家的后门毗邻古运河,岸边柳枝摇曳,灯笼高悬,一座小亭建在石桥上,装点得十分娇美。据说,此处就是之前播出的剧《中国式家庭》的拍摄地。难怪不少老年朋友在古运河前驻足,留下了倩影。


▲东大街街面南宋时代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


▲东大街两侧多为木榻子门店面


街北人家的后门毗邻古运河


▲二号车领队雪晴老师在古运河前

    走过两座石桥之间的青石板路,一座雕刻精致的牌楼上写着:敕建灵威观。门前有石狮一对,雄踞左右,正门上画着神奇的太极图。灵威观初名为祖师观,是如皋唯一幸存的道观为江苏省三大道观之一“五绝”:官观名至尊、地位之显、经书之妙、人物之荣,规模之盛,在江苏淮南绝无仅有。慈悲为怀,道家之本。在民族危亡之际,灵威观新四军共办“军民合作站”,开办军政干校,为抗日救亡竭其所能。传承千年的赈济之举,令我肃然起敬。


一座雕刻精致的牌楼上写着:敕建灵威观


供奉真武大帝金身坐像的仁威殿

 与灵威观毗邻的是水绘园,它是明末才子冒辟疆和秦淮名姬董小宛的珠联璧合之作。其园以水为贵,倒影为佳,旖旎秀雅;且以园言志,以园为忆,融于琴棋书画,荟萃博古曲艺,堪称一处颇有书卷气的“文人园”。踏入园内,一座冒辟疆的雕塑映入眼帘。穿过石桥与廊亭,亭台楼榭玲珑雅致。湖面上,小舟随风轻荡,鸭子浮水嬉戏。登上古城墙俯瞰,碧水如绘,一览无遗:小浯溪的窈窕,洗钵池的空明,与屿地的不羁,更有那迟疑的涩浪坡和怡淡的枕烟亭……


灵威观毗邻的水绘园


一座冒辟疆的雕塑映入眼帘


亭台楼榭玲珑雅致


小舟随风轻荡,鸭子浮水嬉戏


登上古城墙俯瞰


强强老师与阿木林老师在古城墙上


笔者在古城墙留影

 次日,大家冒雨前往红十四军公园。跨入园区,迎面是一座硕大的犹如一面旗帜的建筑物,中间缀有一颗巨大的红星,上面的金色大字“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”,为由张爱萍将军生前题写。走进纪念馆,由十七名红军战士组成的雕塑,展现了红十四军英勇顽强的气概。展馆“江海曙光、长夜惊雷、斩木举义、军旗如画、革故鼎新、金戈铁马、碧血丹心、野火春风”等8个展厅组成。展出图片1300余幅,说明文字近4万字,实物资料700余件。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,红十四军横戈跃马,驰骋苏中播下武装斗争火种那段艰苦卓绝、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。


迟浩田将军题写的“红十四军公园


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


十七名红军战士的雕塑展现了红十四军英勇顽强的气概


南通独立支部纪念地


农委书记王若飞部署五一暴动


红十四军军旗遍布纪念馆

 十一点半,当我们来到建于元末年代的沙溪镇大雨倾盆而下。大多游人选择了在饭馆吃饭或休息。我打着雨伞,挎着相机,扎进瓢泼大雨,独自去领略“东南十八镇,沙溪第一镇”的风光。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戚浦河,粉墙黛瓦的民宅沿河而建。“印溪书舍”、“南野斋居”、“连蕊楼”等一批古宅名居古色古香,形成了枕河人家,小桥流水,小巷深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。雨水顺着屋顶瓦沟流下,在屋檐处形成了道道雨帘,在石板路上溅起了无数水花。“古巷同户宽,古街三里长,古桥为单孔,古宅均挑梁,户户有雕花,家家有长窗,桥在前门进,船在门前荡”,构成了一幅幅透着浓郁水乡特的风情画。我全然不顾雨水浸透了鞋袜,打湿了两条裤腿,把这雨中的美景一一摄下。


粉墙黛瓦的民宅沿河而建


红灯笼高悬,点缀着东街口


▲沙溪文史馆


东街上铜质雕塑(修鞋匠)


东街上铜质雕塑(磨刀匠)


大雨倾盆而下,在屋檐处形成了道道雨帘


▲烟雨蒙蒙的古镇(一)


▲烟雨蒙蒙的古镇(二)


▲烟雨蒙蒙的古镇(三)

 返程的大巴上,大雨没有使得游人兴致索然。在节目互动中,桃桃老师带头清唱沪剧《为你打开一扇窗》,一位女士献歌《红军不怕远征难》,阿木林老师演唱歌剧《江姐》插曲……大家为他(她)们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

一位女士献歌《红军不怕远征难》


阿木林老师演唱歌剧《江姐》插曲

 如皋公益游为大家架起了一座心灵桥梁。短短两天,初识的老年人成了好朋友,相约下一次公益游再见。大家交口称赞“老小孩”志愿者周到热心的服务,口口相传着“六妹老师热心相助,施国英女士手机失而复得”的佳话!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58)| 评论(3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